華夏經緯網
2003-03-24 00:00:00 |
|
動亂的時局充滿危險,也帶來機會,戰爭尤其如此。美伊戰火一開,“外交”處境艱困的臺灣看到了機會。在美國總統布什本月18日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下達48小時最后通牒后,臺灣也有動作配合。除了陳水扁公開向美國表示支持美國反恐立場,并承諾“身為國際的一員”,在必要時提供援助外,臺灣的“外交部”發言人石瑞琦同一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伊拉克總統能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 阿拉伯電視臺多次播出臺灣支持美國消息 此言一出,即刻引起臺灣各界的反彈。不但“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在質詢“外交部長”簡又新時批評嚴厲,輿論界的反應也相當負面,覺得“外交部”“失言”。一些反戰人士更到“外交部”示威,抗議當局把臺灣卷入中東斗爭。石瑞琦之所以一言激起千層浪,主要是因為他的發言被阿拉伯電視臺廣為報道。有阿拉伯CNN之稱的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在石瑞琦發言當天的午間新聞,開始播放了臺灣支持美國的消息,并陸續在各節的整點新聞中,播出臺灣支持布什要求薩達姆流亡的立場。該報道也指出,臺北已經同意開放領空,讓美國空軍軍機使用,新聞畫面中還出現“中華民國”“國旗”;但是這則新聞并沒有提到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在內其他支持布什的國家。臺灣把自己推向“文明沖突”的火線上 戰爭沒有聯合國支持,缺乏國際法理;臺灣輿論界擔心,當美國的盟國如日本都沒有這么貼近美國立場的時刻,臺灣卻隨美國亦步亦趨,可能把臺灣無端推向“文明沖突”的火線上,臺灣將因此遭到阿拉伯世界的敵視和恐怖報復。連對岸都對臺北的舉動感到詫異。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臺灣記者時說:“對臺灣當局有關領導人的有關表態,我感到非常的吃驚。”伊拉克戰爭沒給臺灣帶來“外交”機會 更令臺灣輿論界懊惱的是,雖然臺灣向美國“掏心剖肺”,卻沒有換來華盛頓的肯定。在國務院公布支持美國攻擊伊拉克的國家名單里,“中華民國”名落孫山。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魏艾博士表示,美伊戰爭并不會給臺灣帶來新的“外交”機會。他說:“臺灣除了支持美國,別無選擇,外交部的失言代表民進黨政府嚴重對美國傾斜的態度。”今年3月18日是陳水扁執政3周年。3年來臺灣朝野政爭不斷,失業率攀高,民眾對當局的滿意度低迷,在野黨最近又合作,要實踐“二次政黨輪替”。面對連任的壓力,陳水扁打出拼經濟和大改革的口號,但是經濟復蘇無法一蹴而就,而以掃除黑金弊案為主軸的大改革,又因為拉法葉弊案可能涉及李登輝,讓整個調查“辦不上去,也辦不下去”。唯一能夠為陳水扁選情注入新力的,就是訪問美國。在兩岸互動中,布什是近來對臺北最友善的美國總統。如果不是陳水扁去年喊出沖擊兩岸穩定的“一邊一國”,讓忙于反恐的華盛頓措手不及,他有可能已經是白宮的座上賓。因此,在美國不顧聯合國反對攻擊伊拉克,需要來自任何角落的“國際支持”時,臺灣積極表態,未嘗沒有項莊舞劍的意味。國際政治學理論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明白“外交部”為什么會“失言”了。(葉鵬飛)聯合早報
責任編輯: |
|
 |
|
共1頁 |
|
|
|
|
 |
相關文章 |
|
|
|
|
 |
 |
 |
各抒己見 |
|
|
 |
 |
評論排行 |
|
|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