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秘書周宏濤批露內幕之一
2003年12月1日,華盛頓“國家安全檔案室”公開了一份絕密文件,披露了1972年2月22日下午2時10分至6時期間,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談話全文,共31頁,尼克松在會談的開場白,即向周恩來表示,完全認可隨行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在前一次訪問北京時向中共承諾的五項原則:約束他的部屬勿再發表“臺灣地位未定”的言論,不支持臺灣“獨立”運動,阻止日本在美國淡出臺灣后介入臺灣事務,不支持蔣介石政府訴諸武力反攻大陸的任何軍事企圖,逐步與中國大陸關系正常化。 維護國民黨當局 一般認為,美國總統布什2003年12月9日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后,對記者宣稱:“我們反對任何旨在改變(臺海)現狀的單方面決定”,以及近斯一連串不支持“臺獨”或反對“臺獨”的言論,都是以31年前尼克松的承諾為根據的,借以表明美國歷屆政府對華政策的連貫性。 華盛頓解密文件說,尼克松在會談開始前與周恩來約定,雙方必須嚴守秘密。現在美國單方面解密,無獨有偶,在臺灣最關鍵變局時期(1943年—1958年)任蔣介石機要秘書的周宏濤也發表了回憶錄《蔣公與我》,披露了以下秘密:“1951年冬“臺灣地位未定”論甚囂塵上,引致國共雙方都怒不可遏時,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曾向國民黨當局駐美大使顧維鈞解釋:凍結臺灣地位問題就是維持國民黨政府的地位,雖然波茨坦會議中確認日本放棄臺灣,但因中日未簽和約,臺灣未完全成為中國國土,美國唯有采取此(凍結臺灣地位)立場,才能貫徹保臺宗旨,從而維持國民黨政府地位;否則大陸堅持臺灣為其領土而視美國對臺措施(第七艦隊巡弋臺海),為干涉內政,按聯合國憲章第二款規定,美國就難以辯護了。” 阻臺軍反攻 由這一段往事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針對不同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解讀,又如“不支持蔣政府反攻大陸”,在不同的時期,又有著不同的彈性舉措。諸如: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把民主憲政在中國大陸的失敗完全歸咎于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無能。當時美國因柏林危機與蘇聯對峙,甚不愿在歐、亞兩個戰場同時作戰,于是美國國務院打算放棄國民黨當局,美國眾議院也否決了對華的援助款項,因而動搖了湖南失守后,粵系將領固守廣州的決心。 同年11月3日下午,即廣州失守后三周,美國駐臺北領事麥克唐納奉國務卿艾奇遜的指示,向蔣介石轉達一份備忘錄,稱“美國政府并無使用軍事力量以防衛臺灣之意向”。 自福州失守后,美國國務院為防臺灣落入共產黨之手,擬要求由聯合國托管臺灣。1949年11月,臺“國防部”參謀次長兼大陸工作處處長鄭介民應邀訪美時,美國代理國務卿魏勃讓司徒雷登轉告鄭,建議國民黨當局自動把臺灣交聯合國托管,轉進臺灣的臺軍則須集中防衛海南島。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正式宣布,美國不會介入中國內戰,也不會軍援退守臺灣的臺灣當局,同月15日美國駐臺代辦羅伯特斯特即公然對“外交部”北美司司長陳岱礎試探“臺灣自治”的可能性。此前,他已與臺灣人士許丙、蔣渭川等人密商,頗有扶植臺灣“獨立”運動的企圖;他也與孫立人多方接觸,策動這位臺灣“防衛司令”兵變倒蔣,還試圖以另位留美的吳國楨取代蔣介石治理臺灣。 同年3月,艾奇遜兩度就美國的亞洲政策發表演說,聲稱美國將繼續與大陸通商,并允許美國輪船突破國民黨當局海軍對大陸沿岸港口的封鎖,這一切都是美國承認大陸政權的先聲。但是同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解放軍入朝參戰,兩度直搗朝鮮半島南端;這迫使杜魯門政府改變了對華政策。6月27日,杜魯門斷然下令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他在聲明中要求國民黨當局海空軍停止向大陸攻擊,以此換取第七艦隊阻止解放軍攻臺。此舉雖然讓臺軍喘了口氣,但也讓解放軍在沿岸順利修建了廈門、福州等幾個重要機場,并在沿海一帶屯積了大量武器彈藥以及攻臺的人力資源。 阻蔣撤出金門 7月中旬,美國國務院與第七艦隊司令史樞波都已明確表示第七艦隊協防范圍僅止于臺澎,金馬等離島不在協防范圍內。然而,解放軍卻在金門對岸積極備戰。當時臺灣全島的總預備隊只有七個師,所以蔣介石指示把金門的精銳部隊調回臺灣備戰。 7月31日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飛抵臺灣,翌日他在會晤蔣介石和參謀總長周至柔以及三軍司令時表示:“絲毫也不能放棄金門”、“決策就是戰斗到底!”麥帥繞過美國國務院要求調動國民黨當局空軍前往韓國助戰,還答應提供軍火與通訊設備。 解放軍渡過鴨綠江后,美國國防部正式決定把火箭炮與各項軍用零件運往臺灣,使風雨飄搖的臺灣重新成為美國整體戰略的一環。(朱有道) 1月8日香港《信報》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