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在青川縣河道調查陰平古道。青川縣文物管理所供 攝 中新網廣元12月5日電 (茍小華 苗志勇)為調查厘清古蜀道“青川段”交通線路,更好發揮古蜀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意義,近日,由多名專家組成的古蜀道(青川段)田野考古調查隊經過近半個月的考古調查,對比平武、寧強、文縣等周邊館藏文物,首次確認陰平古道的路線與走向、金牛道的入川并經青川白水關的路線走向、發現了大型棧橋立柱孔等。  發現了多個大型棧橋立柱孔。青川縣文物管理所供 攝 陰平古道因三國時代魏國名將鄧艾滅蜀而聞名,是古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金牛道相比,陰平道更險惡荒遠,其中最險峻的路段位于青川縣境內的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摩天嶺一帶。  專家調查金牛道。青川縣文物管理所供 攝 2020年11月17日,由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文化旅游局發起,青川縣文物管理所承辦的古蜀道“青川段”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此次調查組由四川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黃家祥、廣元市皇澤寺博物館專家唐志工,青川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組成。經過10多天的田野考古調查,調查隊走遍青川縣境內古道,并調查對比平武、寧強、文縣等周邊館藏文物,形成調查學術報告。  專家勘驗陰平古道上的古石板。青川縣文物管理所供 攝 該《報告》稱:經調查確認,陰平古道由從白水關沿白龍江上行至甘肅文縣的碧口鎮,到周家壩再到文縣。從碧口鎮沿白龍江左岸上行,經河口村到范壩鎮到店壩鄉到柏元村,繼續靠左行至石磨河對樹村對樹灣,沿小河上行翻越摩天嶺,沿唐家河至青溪鎮。由青溪鎮南行沿金溪小河翻越官帽山至綿陽市平武縣的江油關鎮(南壩鎮),又沿涪江至江油至綿陽、德陽到成都。 《報告》中還明確認定了金牛道的入川并經青川白水關的路線走向。金牛道入川路線分兩路,其一是從陜西省寶雞市古陳倉道越秦嶺經鳳州至漢中市留壩縣再出褒谷,另一條道是從周至縣到太白山到留壩縣再出褒谷,再經勉縣至寧強縣北大安鎮一路由烈金壩到金牛峽到陽平關,沿嘉陵江至燕子砭鎮夏家咀分路。一路沿嘉陵江順水而下至廣元昭化,另一路向西至寧強縣、安樂鎮又經廣坪鎮到金山寺、五里埡(古白水關)。在白水關古沙洲又分兩路,一路沿白龍江而下至廣元昭化,另一路沿木魚到青川縣(喬莊鎮)再到青溪鎮向南翻越官帽山到江油關。 據介紹,本次考古調查在陰平道上發現了多處圓形、方形棧橋柱孔、棧閣及棧橋橋墩遺跡。相同類型的大型圓形棧道孔,見于陜西漢中市、白水關以南的白龍江流域的棧道孔,以及劍門關北有同樣的大型立柱棧孔。此次發現的大型棧橋立柱孔,為今后進一步認識同類型的棧道立柱孔的時代判斷提供了確切的證據。從北棧到南棧,總體上都有分布,呈線行排列,且形制大小基本一致,依據陰平古道上新發現的這種大型棧橋立柱孔,在結合文獻的明確記載,認定為這樣大型圓形柱孔與棧孔的時代定為三國時期是與歷史事實相符的。 據悉,本次蜀道調查除以上3個收獲,調查組在陰平古道青溪鎮至官帽山段發現一遺跡密集處。在這段現代公路沿線依次分布著五座古代棧橋,是整個古陰平道上保存三國時期棧橋遺跡最多,最集中的一處。其中,一座為清代石拱橋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余四座均為古代木結構棧橋留下的柱孔遺跡。專家們稱,在一個小區域內相對集中的一個群落古橋遺跡,十分少見。(完)
責任編輯:虞鷹 |